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站长
您现在的位置: 全国优秀作文网 >> 教师范文 >> 各类范文 >> 教学范文 >> 正文    用户登录发表作文 新用户注册

信息技术条件下“地理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研究

作者:李玉姣  作文来源:贵州省遵义市第四十二中学  更新时间:2020/9/20  
内容摘要:

摘要: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应用已成为21世纪地理教育的主流,本文通过在信息技术条件下尝试地理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实现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课程的整合,为教师帮助、指导学生搭建平台,为学生自主、探究知识建立通道。为课程改革的实施提供强有力的支撑,解决过去存在的难以在学科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师生互动、个性化学习等问题同时,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又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提出了理论性指导,从而分析、研究、解决学科教学中的问题,克服过去教与学的矛盾,使教师、学生、资源、信息技术等呈现出有机融合相互促进的态势。

    关键词:信息技术地理教学新课程教育教学改革研究

    引言:21世纪是高科技时代,是知识社会。社会经济的变革,现代地理学发展的趋势,迫切要求地理教育思想、教育观念、课堂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全方位改革。现代地理教学的目的,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地理知识,了解他们的生存环境,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地理学科特有的思维方法,培养地理思维能力,发展智力,把学生培育成既懂技术,又了解社会;既热爱地理科学,又能参与改造环境的人才。

1、问题提出

    教育信息化是与社会现代化发展相生相伴的,它包括创建由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技术手段等构成的,适应社会现代化发展需要的优化的教学环境,并能在教育领域广泛、充分、有效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在其中,教育信息化的主要内涵之一就是在拥有丰富多样的、实用有效的数字化教育教学信息资源的基础上充分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教学的整合。北师大黄荣怀教授曾深刻地指出:“信息网络是基础,教育信息资源是核心,信息资源的利用与信息技术的应用是目的,而信息化人才、信息技术产业和信息化政策、法规和标准是教育信息化的保障。” 随着新课程对鲜活多样的课程资源开发、建设及整合的需要日益增长,信息技术作为基本要素融入师生教与学过程中、学校课程资源的开发建构过程中的整合成为必不可少的教育手段和方法途径。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意味着以计算机为主的多媒体信息技术手段已作为一个“要素”融入到学科课程这一系统之中,与学科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生自主学习方式、师生互动方式以及课程资源开发、校本课程建设等合为一体,互为渗透,互为优化,从而使学科课程的教学呈现出整体最优化发展的态势,进而达到新课程所要求的改变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变接受式学习为主动探究学习,改革课程评价和课程管理方式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2、理论基础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理念中强调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重视信息技术对于改变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师生互动方式的积极作用。同时,新课程提出了要关注学生作为“整体人”的发展的理念,确定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将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课程改革的着眼点,强调尊重学生学习方式的个性化和独特化,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与交流的能力。这些理念是我们开展课题研究工作的重要依据。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个体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如资源库等),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强调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学习要建立在信息之上,但又要超越给定的信息;学生与教师的关系,由“向教师学”转变成“和教师一起学”。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下,信息技术逐渐由教学辅助工具转变成学生的学习伙伴、认知工具;在网络信息资源的环境下,学生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主动建构者,就应当在学习过程中从以下几个方面发挥主体作用:要用探索法、发现法去建构知识的意义;在意义建构过程中要主动去搜集并分析有关的信息和资料,对所学习的问题要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联想”与“思考”是意义建构的关键,学生应把联想与思考的过程与协作学习中的协商过程(即交流、讨论的过程)结合起来。

3“信息技术条件下地理学科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构建

3.1概念解释

    “信息技术条件下”:这是基于国际互联网、校园网或其它局域网及其相应的教育教学资源在网络环境下的呈现与使用而言的,不同于一般所言的计算机辅助教学或广义的网络环境下的资源搜寻下载利用。

“探究式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在某种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的支持下的教与学活动中各要素之间比较稳定的教学结构和活动程序;而我们对“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地理探究式教学”诠释则如下:以现代信息技术环境和校园网上已有学科资源等为依托,以构建适合当代信息社会发展需要和理想的学习环境为基本出发点,以具有深化和扩展学科知识与技能或者相关课程为引导,以高效达成学科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学生信息素养、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创新实践能力,适当开发学校校本课程等为目的,充分体现整体性、灵活性和创造性有机统一的动态的教与学有机融合的过程。具体说,其内涵包括这么几个方面:

   1)基于局域网和相应教学资源库的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在现有的教学体制下,根据教学活动应符合的学科课程目标,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功能和虚拟功能等,运用网络资源来营造学习者有效的学习环境(如局域网、学科教学网页、课件包等),创设环境以提出问题,教学设计是以学为中心,利于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并初步提升自己的信息素养;

   2)教学过程强调的是学生的主动探究,最终目的在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以学科的基本结构为内容,以发展探究思维为目标,以再发现为学习方法。在网络教学资源的背景下,利于学生的丰富的探究情境基本构成,常规的讲授式教学方法得到改革,学习变得更有意义了;

   3)新课程标准改变了以学科知识体系构建课程的思路和方法,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这一观念正是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分水岭。信息技术具有交互性、仿真性、虚拟性、信息存储的海量性和异步通讯、远程传输等特性,将其应用于新课程中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中,完全可以加速由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的转变。在各种网络资源的前提下,我们的新课程将得到更加有力的促进;

   4)随着课程价值的重心从客体转向主体、从课程内容转向课程实施中的人——作为课程学习主体的学生,教学过程已经成为课程内容持续生成、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而作为教学活动的师生和生生则理应成为课程的创造者和开发者。基于这一背景,“整合”也应当成为课程开发与建设的重要手段。

3.2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构建

3.2.1探究式的常规讲授课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为传统教学中的班级授课在基于课件包或多媒体课件系统环境下的新发展,实质上属于一种多媒体组合课件模式和计算机辅助教学模式,其中有机地融入学生个体和小组合作的探究式特点,形成为探究式的常规讲授课模式。这种整合后带来的是教学方式的更新。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然处于主导地位,是教学过程的执行者、组织者和管理者;教师在备课过程中选取制作好相关课件或资源平台,使学生进入新的学习情境,并在教师引导下在“最近发展区”发现问题,教师利用资源不断启发学生,并把学生分为不同的合作小组进行探究式的讨论、争辩和交流,最后由学生归纳教师总结评价作结。教师能够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旨在教学生学,培养其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的能力,变传统接受式教学为探究式学习,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学生依然是学习的主体,尽管学生无法决定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发挥其主体作用。通过对情境的观察、体验,学生在新旧知识的衔接点上能够提出新的问题并进行个体的和群体的探讨、交流,在这一探究过程中,学生甚至能够产生一些创造性的想法来丰富教师的课件资源,整个过程基本突出了学生“学”的重要性。此外,学生能够基于课件进行课外的延展应用学习。

3.2.2网络环境下的“案例探究教学模式”

    这是基于资源库的网络环境下的半开放性的教学模式,学生利用教师制作准备的局域网站或部分网页的资料进行个体的或小组合作的探究式学习。这必须在局域网或互联网教室进行,学生每人一台电脑,围成圆桌而坐,教师集中控制资源的呈现过程,有目的分步骤的引导学生有效地利用资源;教师的教学活动注意数字化与非数字化的互为补充和互为延伸,信息技术成为提供网络资源和协作平台、构建认知冲突、学习导航和互动交流的工具。

    应用的网络教学网页或专题网站完全由教师选取资源进行设计,整堂课也由教师总体控制,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引导学生思考探究问题、总结讨论成果。总之,教师依然是学习情境的创设者、问题产生及深化的指导者、问题探究的协调者和新型师生关系的引领者。在课堂结束时依然需要进行激励评价。学生以个体或小组协作学习为主要形态,是信息的浏览者、筛选者和加工者,是相互协作的共同体;他们在体验问题情境中产生研究问题,然后在进行个体或合作探究,在教师的适时启发引导下和在同伴的互补中得出问题的一定结论。

3.2.3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地理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

   “地理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是以信息技术为先导,以社会实践为基础,在网络和实践双重背景下展开的多层次、综合性的学习活动,是信息探究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的学习策略设计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依靠网络的支持,让学生在网上自由搜索,自主探究,完成对人类已知而学生未知的知识的"发现";另一方面,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发现"参加社会实践,验证自己的"发现"的可靠性,并对真实的地理环境进行进一步观察、探索、发现前人没有发现的问题,并再上网查询讨论,尝试解决方法,产生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让学生由从网上获取的信息激起探索的欲望,由实践活动支持对网络信息处理(分析、验证、质疑),在实践活动中产生创造的灵感,最后,把学生的创造结果(小论文、创新方案、规划草图)上网展示。使学生从网上获取的信息和从实践中获得的信息与他们的学习活动产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2.4信息技术条件下“地理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研究

    在学生的探索学习过程中,教师担任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的角色。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向导,为学生提供解决学习问题的途径。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学生在探索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会找教师质疑,教师要及时点拨,学生在探索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教师要及时鼓励。教师在学习中及时掌握学生的反馈信息,调控学习过程。

    地理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设计和实施中,利用网络环境所提供的开放式个性化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拓展研究的广度,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通过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使学生学习对地理环境的细致入微的观察,获得人地关系的亲身体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地理研究性学习中,网络环境下获取的信息,要通过学习者分析、思考、筛选,才能发现问题,形成初步的创新思维,这种初步的创新思维是否科学合理?还需要通过实践活动的验证。而且,在实践活动中还会发现新的问题,如何解决?又要到网上寻找信息……。这样,学生从网上获取的信息和从实践中获得的信息与他们的学习活动产生的互动,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深深体会到:对教育来说,不仅仅是要教会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学生学会自主,学会探索和发现,学会合作,学会创新。在现代社会,知识,尤其是计算机和互联网知识很快就能过时,但是自主、实践、探索和发现以及合作的能力永远不会过时。

3.3实践性研究

    在网络资源及现有资源库的背景下,建设了以《趣味天文》、《旅游景观观欣赏》、《国家地理的拓展与延伸》等选修课为主的校本课程,并确保这些课程的实效性。

    结合新课程内容及我们地理组市级课题《高中地理活动课程的实践与研究》,地理组教师大胆实践,在信息技术支持下我们开设了一些有特色的选修课程如《趣味天文》、《旅游景观观欣赏》、《国家地理的拓展与延伸》等;从课程质量看,教师们直接从整合过的资源库内摘取了许多的图片、背景材料等,更重要的是,他们接受到了一些教育思想和基本价值取向。另一方面,教学资源不仅为教师们提供了许多个案,也为教师们打开了研究的视野、开拓了课题可持续研究的思路。强大的后备课程学习资源、充足及时的资源动态更新,为学校课程板块的深入开展起到了巨大的支撑作用。

    我们地理组依据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所建立的“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几种教学模式,体现了理论构想中“整合”教学的基本特征,模式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与操作性,并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形成学科教学模式。其基本做法在促进学生学科学习,提高学习兴趣和能力,使学生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得以确定下来,起到了积极有效的作用。

3.3.1认知情感和科学人文相统一

这些教学模式都是以发展探究为基本指导思想,以学科的基本结构为内容,以再发现为学习方法,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内容充分融合,从而促进学生完成对知识的重组与建构;体现的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思想,认知情感和科学人文相统一的教育理念

3.3.2创新开放式教学

几种教学模式都将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资源、教学策略和方法等要素构成为一个较为完整的体系,形成了一个通畅的教学信息网络通道。它符合信息的传播规律,即信息源 传播 接收 反馈;在这里知识和方法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由讲解说明的进程转变为通过情境创设、问题探究、合作学习、意义建构、实际应用等以学生为主体的过程,教学资源成为了学生实验探索的生动素材,媒体也已成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互动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认知工具和意义建构的平台,学生以此来查询资料、搜索信息、进行协作学习和对话交流,整个教学成为开放式的创新教学。

3.3.3创设学生有效学习平台

    有效学习的其中一个评价指标就是学生的参与和目标达成,应当体现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而引领学生积极投入问题发现与达成问题解决,需要教师精心创设情境,启发引导学生充分参与、主动探究,在掌握学科内容的同时体验知识的获取和应用、理解和应用、引申和应用。“整合”使教师们能够创设利于学生客观探究、充分参与的智力情境,创设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氛围。

    结论:教学模式作为教育思想、教学理念的具体表现形式,在网络资源及现有资源库的背景下,通过对教学过程各要素的重组,可以改变教学过程,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整合”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教学技术的优化,更是教学资源的优化、教学方式的优化,这些教学模式和课程结构特点对我们是非常有效的。以主体性、活动性、协作性、开放性为主要特征的各种地理教学“整合”模式,通过对教师教学角色的定位、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通过对教学内容、教学资源、教学环境诸因素的整合,对整体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整合”促使教师们以多种形式来用活网络资源;在以“整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推进新课程实施新课标、开发建设校本课程资源等方面,我们已基本实现由终结性资源向过程性资源、普遍性资源向自我特色性资源的“活”的转变; “整合”为学校课程的整体建设、学科课程教学的创新和为学生的整体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我们相信,在地理组教师们富有创造性的努力下,整合可以真正实现教学目标的综合化、教学过程的民主化、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教学技术的信息化和学生学习的自主化合作化,学生的学习方式将得到全面深刻的改善,从而使素质教育的学科教学和课程建设得到突破性进展和创造性的建树。

参考文献:

[1]谭啸.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基本思路的探讨[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0,33(2),156~159

[2]李维森.全面推进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与应用.新华网,2010.

[3]汤朝景.云南德宏州桥头堡试验区数字城市建设规划研究[D].昆明:云南大学,2012.

  [4]李德仁,姚远,邵振峰.智慧城市的概念、支撑技术及应用[J].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2012,(04):313~323.

  [5]彭能舜.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公共服务平台的研建—以数字长沙公共服务平台为例[D].长沙,中南大学,2011.

    [6]陈甲全,袁超,张国琴.国外数字城市建设应用现状及对我国的启示[J].数字通信,2011,(02):32~35.

    [7]李燕,张旭,金京培,裴海英.韩国数字城市建设现状分析[J].数字通信,2011,(02):18~22.

  [8]李炜.数字城市管理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2.



  • 上一篇作文:
  • 下一篇作文: 没有了
  •  
     

    Copyright © 2005-2020 [全国优秀作文网] 中国 作文在线 Finish2005 All Rights Reserved
    www.YouXiuZuoWen.com 管理员 QQ:113391928 QQ群号:36308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