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站长
您现在的位置: 全国优秀作文网 >> 教师范文 >> 各类范文 >> 杂文随感 >> 正文    用户登录发表作文 新用户注册

关于惩罚教育的教学论文

作者:刘爱喜  作文来源:本站原创  更新时间:2009-11-11  
内容摘要:有关惩罚教育的论文。

摭谈教育中的“罚”  

如皋市搬经镇夏堡学校 刘爱喜  

内容摘要:罚,仿佛是一支高压线,历来为教育工作者所避而不及,然而,现实中的有关危及教育者的悲剧事件,却因避“罚”而屡见不鲜。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有责任也有这个必要于此进行反思。其实,惩罚同样是教育的一种手段,同正面激发启示是相辅相成的,恰当适度的“罚”好似给个别学生打支强心针,给多数学生指明前车之鉴,有时也会起到正面教育所无法企及的良好效果。  

关键词:罚与爱   适度    尊重  

正文:作为教育工作者,我认为:教育离不开惩罚。但我所讲的惩罚,只是通过必要的惩治处罚来警戒,决不等同于体罚或变相体罚。面对犯错误学生,我们如果失去了应有制怒的高境界,往往一步不慎陷入了体罚或变相体罚的沼泽地不能自拔。老师为此付出沉重代价的现象仍时有发生,这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细检产生这种可悲现状的原因之一是割舍不下的师道尊严  

我国古代,曾经把最应受尊重的人排过一个顺序为“天地君亲师”,称孔子为“至圣先师”。民间更是流行着“师徒如父子”“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说法。这样的历史背 景把 老师推到了相当尊崇的位置,确立了我们熟知的师道尊严, 使得老师体罚自认为调皮捣蛋的学生,是丝毫不值得大惊小怪的。不但不会因之受到责难和非议,反而可能获得“严师出高徒”的赞誉。旧 时 老师共有的教具之一,就是一把让调皮学生看一眼就脊背发凉的铁戒尺,它可以动辄让学生的手肿得像刚出锅的馒头。从初中语文《从百草的园到三味书屋》和《最后一课》两篇课文中可以得知,当时不管是中国的寿镜吾老先生,还是法国的 韩麦尔 先生,都同样有这样一种“刑具”,尽管他们两个都不常用。  

于是在我们的教育者内心深处,或强或弱地都有一种意识:学生在老师面前是低一级的小辈,理所当然地应该尊敬老师,聆听教诲,对老师 “传道、授业、解惑”的辛劳心存感激。反之,就是不懂事,很有以下犯上的意味,就应该施以一定的狠惩。  

原因之二是难以办到的循循善诱  

运用语重心长的诱导,让犯错误思想言行的学生翻然悔悟,从而痛改前非,当然是每个教育者最想获得的效果。但老师们大多忙于备、教、辅、考、改等常规工作上,而懒于挤时间探索革新教育理念,阅读相关著作。这就使人们常常挂在嘴边的“循循善诱”不得要领,缺乏足够的、具体的、操作性强的方法作支撑。与此相对的是,被教育者——学生,因为获得各种信息和影响的渠道日益趋向多元化,主体意识越来越强,头脑也日益复杂成熟,越来越不容易“哄”了。老师感到现在的学生越来越冥顽不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约之以规、镇之以威,甚至诱之以利,好听的说完了;说不好听的,对方楞是“石头蛋子掉锅里---油盐不进”。这种德育感召手段相对缺失,碰上被感召对象的“免疫力”不断增强,使教师们有时会产生“技穷”之感,因而恼羞成怒,一急之下,教育变成了“棒育”。  

原因之三是忽视学生的个人权益  

潜意识里,老师们乐意于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爱护学生,而不是像对待成年人那样去尊重,也就不会过多考虑他们的各种受法律保护的权利。而介于未成年人和成年人之间的青少年学生,恰恰处在最重视、最渴求来自成年世界的尊重的“小大人”时期,因为他们总是强烈感觉到:我己经不是小孩了,而老师眼里,他们还只是个孩子。这样就会引发一些非常不应该的、或明显或隐晦的师生矛盾。  

一旦师生间的对抗情绪公开化,学生家长往往以赔罪者的身份出现,他们惯用的说辞是:“都怨我们管教不严,孩子不懂事,惹老师生气了,回去一定好好教训他。老师您大人不记小人过,别跟他一般见识。以后孩子再不听话,老师您该骂就骂该打就打,我们支持你的做法。”不管这些家长的话是出于真心还是纯属客套,孩子们的个人权益,在家长那里同样是被忽略的。  

正是这种对学生个人权益的群体性忽略,才导致体罚或变相体罚现象的屡禁不止。并且对学生进行了体罚的教师大多没有罪错感,他们内心认为:我现在揍他,是为他的未来负责,他们长大了自然会理 解 老师的良苦用心。所以大多数因体罚学生而被处理的教师会感到很委屈。  

原因之四是近于默许的管理理念  

一个学生的大部分时间可以说是在学校度过的,但他们所接受的影响,可绝不是仅限于来自于教师,教师几个月的苦口婆心,可能顶不上个别家长的几句反面教育,或者一部带有误导性质的影视片,甚至是地摊上的一本黄色读物。把培养孩子成才的全部责任一股脑儿压在学校身上。学校的管理者内心深处对此大多不满和无奈,肩上压着超出情理的担子,又被责令不能这样不能那样,确实感到难负其重。这样的社会背景,使一些确实刁蛮的学生有恃无恐、屡教不改,大大增加了教育活动的难度。面对个别一线教育者的苦恼和牢骚,部分单位对情节轻微的体罚采取了近似默许的态度。这也是体罚事件时有发生的原因之一。  

    这种运用体罚或变相体罚的教育中的暴力,尽管被庸者视为法宝,在一片严打声中,不得不有所收敛。但是这类师长们对学生伤害更深的另一种惩罚,正在体罚之后延续。那就是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无视学生的人格尊严,无视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心理承受能力,以高高在上的教育者自居,无所顾忌,赤裸裸地攻击、摧残学生自尊自爱的城堡,导致行为失控。这是一种 “心罚”的“软暴力”,它比体罚或变相体罚所造成的后果可能更为严重。我们的教育者如果不能口下留情,眼下留情,脸下留情,将会给学生造成不可弥补的伤害。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赏识教育、无批评式教育等越来越热,“惩罚”二字成了教育中不可触及的"高压线",以至于教师在工作中左右为难,如履薄冰。我们认为,教育中适时适当的惩罚是非常必要的,正如一些专家、学者所说的那样: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一种不完整的教育,是一种脆弱的不负责任的教育。  

一、惩罚教百的必要  

斯金纳的行为学习理论认为:行为随着其后的及时的结果而变化,愉快的结果加强行为,不愉快的结果减弱行为,愉快的结果被称为强化物,不愉快的结果被称为惩罚物。由此可见,赏识、表扬与惩罚、批评就是利用这一原理针对不同的教育情境而采取的不同的教育方式。它们因人而异,都具有一定的积极的教育效能,两者缺一不可。   

从一个人成长历程来看,没有批评、惩罚和磨练的教育是绝对不行的。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对犯错误的孩子予以适当的惩罚,能够培养他们敢于担当、勇于负责的品质,而这正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品质。适当的惩罚能使学生增强责任感,磨练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铸就学生完善的人格,增强耐挫力。教育中的赏识、激励、惩罚,就如生活中的酸甜苦辣,一味不可缺少,但出发点必须是爱,必须是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如果对孩子进行惩罚教育仅为了家长、老师解恨和撒气的话,惩罚教育便蜕变成体罚。  

二、惩罚教育的原则  

惩罚教育是一把双刃剑,用好了,它会起到激励性的作用,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一生,终生受益;用得不好,则会伤及一个人的自尊心,令人消沉,一撅不振,产生“破罐子破摔”的心态,以致贻误人生。如何使学生在惩罚中获得进步和提高,不致因惩罚而积聚自卑愤恨情绪,教师在使用时必须谨慎行事,掌握以下几个重要原则。  

最后性原则:一般学生犯错误,我们都是尽可能地使用说服引导,进行柔性教育,但对极少数学生,在多次进行柔性教育后仍然没有悔改的表现,反而有加剧的趋势,在这时就必须启用惩罚。惩罚是对学生进行多次反复柔性教育无效时再启用的。  

及时性原则: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人犯错时,其内心就会自然产生一种准备接受惩罚的心态:我不对,我甘愿受罚。这种心态,往往是实施惩罚教育的绝好时机,此时明白的道理往往会刻骨铭心,终生难忘。所以,对学生实施惩罚,一定要及时,在第一时间作出。惩罚不是终结,惩罚完后,要及时教育,从正面帮助教育,使其消去悲观情绪,认识到为什么要惩罚,设法帮助他们逐步挽回影响,真正让学生体会到"打是疼"的感受。  

适度性原则:对学生的惩罚要因人而异,因问题而确定,不可太轻,也不可太重。太轻,学生觉得无所谓,无动于衷,起不到震慑作用;太重,易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产生自卑心理,且易出现破罐子破摔现象,产生负面影响,无法挽回。惩罚的范围一定要小,不可带有普遍性,否则就起不到惩一儆百的作用。  

可接受性原则:我们惩罚的对象是一群孩子,他们很脆弱,只是一时误入歧途。因此,惩罚应以他们可接受为准,敲到痛处即可,切不可伤及身体,适得其反,更不能带有感情色彩,公报私仇。  

尊重性原则:惩罚是一种教育,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人格,避免讽刺、嘲笑,这样会伤害其自尊心,轻者产生逆反情绪,反抗老师,自暴自弃;重者,对其终生都是一个难以弥补的伤害。因此在惩罚的语言行为上,要慎之又慎,点到为止,切不可失态。正如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所说:确定整个惩罚制度的基本原则,就是要尽可能多地尊重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多地要求他。  

三、惩罚教育的追求  

学校教育中,老师对学生的惩罚,绝不同于对犯人的惩罚。惩罚的目的是使犯有严重过失的学生震惊猛醒、悔过自新;高明的惩罚,不是罚站、罚抄、罚打扫卫生、罚跑操场等等,更不是简单粗暴的无视学生自尊人格的“出洋相”、“整人”。高明的惩罚者总是针对不同的时间、场合、错误程度以及违纪者个性特点等,机智灵活地选择不同的惩罚方式,并努力将惩罚教育的副作用降到最低限度。高明的惩罚,有时可能表现为风刀霜剑,有时它又会是极富人情味的。  

教育家魏书生在"惩罚教育"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尝试,很值得我们借鉴:  

1、惩罚唱一支歌。在愉快的氛围中,这样做并没有削弱惩罚教育的效果。  

2、惩罚犯错误的同学为班集体做一件好事。这更能激起学生向善、向美、向上的追求。  

3、罚写说明书。写说明书基本使用心理描述的万法,描绘出心理活动的3张照片,每张照片都有两种思想在争论。第一张照片,犯错误前,两种思想怎么争论;第二张照片,犯错误时,两种思想怎么交战;第三种照片,犯错误之后,两种思想作何感---------  

4、罚写心理病历。有的错误有较深的思想根源,病情较重,反复较多,比较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写好心理病历。心理病历包括五个部分内容:疾病名称、发病时间、发病原因、治疗方法、几个疗程。学生犯错误写心理病历,有利于他跳出自我保护的小圈子,站在客观、公正的角度,冷静地选择改正错误的万法。  

5、罚其喊口号。这样更能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  

此外,诺贝尔奖获得者麦克劳得曾因偷杀校长爱犬被罚绘制狗的血液循环图和骨络图;里根曾因踢碎邻居玻璃而被父亲罚做零工赔偿;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为惩罚爱睡懒觉的女儿,早上故意不叫她起床让她品尝不按时起床造成的恶果,这些高明的惩罚产生的精神力量不得不人叹服。  

教育的秘诀是爱,只要动机纯正,措施恰当,惩罚也是一种施爱的教育式,它和所有的教育一样,都是以师爱为基点的,只不过惩罚是一种施用特殊手段的施爱教育罢了。教育是一种唤醒,是一种激励,但同时也是一种约束和规范。教育还是十八般武艺,表扬、批评、惩罚都应该有,要因人而异,因环境而异,选择使用,辩证使用,这样才能收到最好的教育效果。




  • 上一篇作文:
  • 下一篇作文:
  •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作文
     
     

    Copyright © 2005-2012 [全国优秀作文网] 中国 江苏 作文在线 Finish2005 All Rights Reserved
    YouXiuZuoWen.com 管理员 QQ:113391928 QQ群号:36308218 备案号:苏ICP备07007005号
    本站所有优秀作文均可以免费阅读且绝大多数为原创作品,若有雷同请留言告之.欢迎向你的同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