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课堂中提高朗读训练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着力引导学生自读自悟,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朗读,感悟语言文字的内蕴,这样就能优化教学效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素质;素质教育;审美教育;应试教育
朗读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一项基本功,朗读训练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朗读有助于学生积累词汇句式,深入理解文本内容,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让学生从中受到品德教育、审美教育。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成功的朗读往往是打开课文之窗的钥匙。语文教学如不进行朗读示范、指导和训练,也就不能叫完整的语文教学。古人很重视朗读在学习中的重要性,苏轼曾说“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而在我们的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阅读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因此,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提高对朗读教学的认识
由于应试教育的束缚,以往的语文教学活动都围绕考试的指挥棒去转。考试考什么,教师就教什么。课堂教学一味以“讲”为主,大量灌输,唯恐朗读会占用时间。即使让学生读,也多采用默读形式,而且多是在无目的、无要求、无反馈的情况下进行。课堂形成了教师大声讲、学生默默听的单调、沉闷、低效的教学局面;“书声朗朗”在很多课堂上已变成一个只具空壳的形容词。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要转变观念,语文教学应重新定位,回到诵读这个根本上来。我们语文教师要充分摆正朗读的地位,重视朗读教学,让美的语言,美的形象,美的情感,浸润我们的课堂,使朗读真正点亮我们的语文课堂,成为教学上的主旋律。
二、提升素养,做好范读
范读,是语文教师的一项基本功,它要求语文教师必须掌握这门技能。课堂教学中,在学生略知课文文字内容的基础上,教师恰到好处的高低、强弱、缓急的范读,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诱发,从而积极地去品语言文字的含义、情味和旨趣,化语言文字为语感的能力,发掘出美的深层矿藏,捕捉言外之意,认识语言文字表达的本质意义。
范读课文前,教师必须提前反复诵读,纠正读音上的错误,克服丢字、添字、重复、语气不连贯等毛病,熟练地运用停顿、重音、语气、节奏等朗读技巧,极大限度地去调动学生心力与神力,切实做到使之字字入耳、声声动心。
好的朗读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而在于平时认真对待每篇课文,反复诵读,细心领会。如果平时刀枪入库,马入南山,遇到公开课才临阵磨枪,就很难得到朗读的精髓。
三、在语文课堂上如何开展朗读教学
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时,绝不可急于求成,而要引导学生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逐步深入。
1.初读课文、把握基调。一篇课文反映的总的感情倾向就是感情基调。朗读基调是由感情基调决定的。在教师范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基调。以《我的叔叔于勒》为例。先打开课文,让学生浏览课文并思考:看了课文,你有什么感悟?然后教师进行范读,同时要求学生注意体会教师表情达意的语调,归纳出教师的朗读基调——“对弱者的同情与怜悯之情”。这样,学生与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得到了交流,带着对于勒的同情去朗读课文,就不难领会文中蕴藏着作者对穷苦人民寄予的深深同情和对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的强烈不满。
2.循序渐进,精读课文,朗读是有层次性和程序性。在不同阶段朗读课文的目的、要求是不同的。精读课文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积累语言,培养语感,学习作者是如何遣词造句的。这时的朗读应能传达出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达到“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的境界。特别是优美的诗词、散文,只有通过精读,细读才能深刻体验到文字的文情之美,使学生无形之中受到感染,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
3.美读佳句,记忆成诵。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对文本能有一个更高层次的把握,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做到委婉处还它个委婉,激昂处还它个激昂,达到“句句悟其神”的境界。对于文质兼美的名作、脍炙人口的佳句或文章中的重点语句,教师应引导学生细细品赏,反复朗读,记忆背诵。在读中体会,读中领悟,读中升华。
朗读教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教学艺术,在语文教学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和意义。学生是有着独特个性和鲜活生命的个体,由于知识积累、情感体验、思维水平不同,对同一部作品的理解会有一定的差异,在朗读技巧的运用上也会有所不同。我们不一定要求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朗诵家,但是也可以培养,课堂上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学生想把书读好的欲望。我们期待着朗读教学能在今天的素质教育中发挥更大、更强的作用。
注释:“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 释源:《三国志》裴松之注。《三国志·魏志·王肃传》:“明帝时大司农弘农董遇等,亦历注经传,颇传于世。”裴注:《魏略》曰:“初,遇善治《老子》,为《老子》作训注。又善《左氏传》,更为作朱墨别异。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而义自见。解读: 指书读的次数多了,其意思就自然显露出来了。
“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选自《送安敦秀才失解西归》作者苏轼 解读:古人所著的书不要满足于反复地读,熟读了,再加上深入地思考,你自然会领会其中的意思
参考文献:
1.《让琅琅书声重返语文课堂》符冬莹
2.《朗读教学的现状及改进对策》张连仲
3.《从学生的朗读谈朗读教学》那丽娟
4.《优化朗读教学,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更美!》张蕴荣
Copyright © 2005-2014 [全国优秀作文网] 中国 江苏 作文在线 Finish2005 All Rights Reserved
YouXiuZuoWen.com 管理员 QQ:113391928 QQ群号:36308218 备案号:苏ICP备070070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