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站长
您现在的位置: 全国优秀作文网 >> 教师范文 >> 各类范文 >> 教学范文 >> 正文    用户登录发表作文 新用户注册

浅谈初中语文课堂上的提问艺术

作者:贾明川  作文来源:重庆市荣昌区仁义镇初级中学  更新时间:2016/11/12  
内容摘要:

【内容提要】课堂提问是教学方法中最常使用的一种,在操作过程中应精心设疑,巧妙提问,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让师生真正互动起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提问    设疑    激趣    互动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语文教育观念的转变也刻不容缓。“大语文”教育应运而生,“素质教育”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然而,无论怎样变革,课堂教学仍是教育教学的重要组织形式。如何有效地利用课堂四十分钟,既向学生传授知识,又能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提高其综合素质呢?

经过这些年的实践探索,我认为,课堂气氛活跃与否,课堂组织成功与否,课堂教学有实效与否,都与教师的引导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因而,问题的设置就显得尤为重要。毕竟课堂提问仍是教学中最常使用的一种方法和手段。那么,该如何进行课堂提问呢?

课堂提问有一定的技巧,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质疑意识,让学生敢问、多问。教师既要给出学生“自己说话”的自由和“说自己话”的权利,让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脑袋去思考,用自己的心灵去体验,用自己的嘴巴去表达,获得自我满足,还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善于捕捉学生星星点点的智慧火花,并适时给予表扬和鼓励,使他们时时处处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创造的乐趣。

实践告诉我,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前后比较提出问题,比如阅读《故乡》时,发现课文中写少年时的闰土外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见人很怕羞,只是不怕“我”,而且心里很高兴。跟“我”讲话无拘无束,滔滔不绝。中年时的闰土外貌已与少年时大不相同:先前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见到“我”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与往日的滔滔不绝完全不同———“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少年与中年的闰土简直判若两人。文中也写了杨二嫂前后外貌、语言、动作行为的不同。学生阅读到这些地方,经过对闰土、杨二嫂前后的比较分析,自然而然就可提出以下问题:二十年前的闰土和二十年后的闰土有什么不同?这变化表现在哪儿?杨二嫂有什么变化?他们变化的原因是什么?等等。

这样,就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课堂处于一种愉悦的氛围中,师生真正的互动起来。

其次,要旁敲侧击,善于启发。在整体把握全篇的基础上,注重前后知识点的联系,巧设问题,吸引学生。有意识地把设问的过程当作开启学生思路的过程,激活他们思维的灵性。在学生思路梗塞时巧言启发,在对立或矛盾中诱其比较,站在新的角度,新的层面锻炼学生的思考力,使他们思维向纵深拓展,感受到思考的乐趣。

在文章画龙点睛处、语义深含处、疑点难点处设问,促使学生开动脑筋,集中思维优势解决问题,或由一个问题生发开去,开阔思路,扩展知识,发展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如在教读《皇帝的新装》一文时,针对到底谁是骗子,有人说皇帝是骗子,有人说众大臣是骗子,学生争论不休,各抒已见,不仅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扩展了知识,也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第三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一个难的大问题,可以科学地分解为几个容易的小问题,步步诱导,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中解决难题。设问要结合学生年龄、科研课题、能力实际,使他们回答问题时可望又可及,既不因为问题过难而使学生望而却步,甚至挫伤学生思考和回答题的积极性,也不因为问题过简单而使学生骄傲自满,思维惰性滋生,这样对于他们素质的提高毫无价值,有序地结合问题,有助于理解和正确利用知识,培养思维的逻辑性,又避免了语文教学杂乱零散的弊病。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确应根据“学情”的变化,随时捕捉提问的机会,因势利导地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

比如在《口技》一文教学中,我曾在总结时提出问题:“这篇文章采用什么写法?”但学生却面面相觑,显然被这种问法难住了。我看到这一情况,迅速改变提问角度,依次提出了如下问题:

1、课文哪几节是写口技表演内容的?(二至四节)

2、这几节除写口技表演内容外,还写什么?(听众的反应)

3、那么,作者以写什么为主呢?(口技表演内容)

4、写听众的反应又是起什么作用呢?(烘托口技表演者的高超技艺)

到这时候,再回到原先的问题,学生纷纷抢答道:“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这样就完成了预期的教学任务。

又如教学《变色龙》一文,可以采用这种层层设问的方式进行教学。教者先提出问题:奥楚蔑洛夫斯的基本性格是什么?这个问题学生较容易回答出来--"善变";然后再问: 他"善变"的特征有哪些?这下学生的热情高涨,纷纷答"变得快""反复无常""""好笑"等;在此基础上,教者继续问:他虽变来变去,但有一点是没变的,那是什么?学生由于有了前面的问题作铺设,可以不费劲地回答:"看风使舵"。最后,教者就顺势利导,提出下面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是什么原因使他一变又变?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个形象?请看,这样一组从易到难,环环相扣的设问,在教者的引导下,学生对本文重点难点的学习肯定容易解决。

  第四要适时设问,随机应变。设问的目的在于解决疑难,而不是把学生问倒,更不是作为花絮点缀课堂,创设“学生活动”的形式。是否适时发问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过早发问,造成气氛紧张,学生内心茫然,容易造成课堂冷场;过晚发问,学生勿需思考就能对答如流,使问题成为“瞎子戴眼镜,多余的圈圈”,毫无所值。此外,还要善于根据实际情况,调整问题的难度,切入的角度,提问的方式,以把握知识要点,训练重点和教学进程。 比如教学《孔乙己》一文时,特别注意发问的技巧。开篇就提问:“孔乙己姓甚名谁?”,“他真的姓孔吗?”。这样两个看似简单却又难以一下子回答的问题,很自然诱导学生认真地研读课文。在此基础上,顺势利导学生认识孔乙己没有名字的深刻性,解决本文的教学难点。可见,抓住契机,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会让学生学得主动、积极。,一环扣一环地问,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
  如《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指导学生分析菲利普夫妇的形象及文章主题时,可以抓住学生感兴趣且易回答的问题先问:“为什么‘父亲’总是带‘我们’去海边散步?他为什么老是说那句永不变更的话?”这两个问题学生容易回答——“想见到于勒叔叔”,接着老师又可以提问“当没有见到于勒时,菲利普夫妇是如何称赞于勒的?而当他们真正遇上了于勒的时候,他们又是如何骂于勒的?后来他们为什么要躲开于勒?”同学们通过认真看课文,也能回答好。老师又接着提问:“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前后完全不同,但有一样是不会改变的,那是什么?通过这些分析,你能发现菲利普夫妇有什么共同性格特点?”由于前面的问题的到了较好的解决,回答这个问题也就水到渠成了——“在他们心中只有一个‘钱’字是不会改变的。体现了菲利普夫妇惟利是图,自私,冷酷无情的性格特点”。最后,教者就顺势利导,提出下面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是什么原因使菲利普夫妇把自己的亲兄弟当成了陌路人?“于勒”的遭遇说明了什么问题?这样一组从易到难,环环相扣的提问,在教者的引导下,学生对本文重点难点的学习得到较好的解决。
    第五,课堂提问要有针对性,有计划、有目的地设疑,抓住学生心理,诱发学习兴趣,但提问问题最忌多而散,让学生有一种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感觉。为了避免这些问题,可以把学生的思维触觉引到字里行间,对文章的言语作深入细致的品味、分析,以形成严谨、实在的思维品质。关于这,教师可以注意抓住文中关键词语发问。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一文的第8小节,教学时就可以抓住“那时的说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中的“那时”发问。“那时指什么时候?”“那时”指的就是4年浩劫,那时紫藤萝“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进而就能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紫藤萝的命运,从花儿稀落到如今的繁花似锦,是整个国家命运的写照和象征。可见抓住“那时”一词发问,便抓住了文章的扣子,打通了全文的脉络。

另外,也可在在内容的矛盾处提问。不少课文在内容上有些看起来似乎“自相矛盾”的地方,其实这正是作者着墨的着力之处,在这些方面提问,往往可以引导学生把课文理解得更深,使学生思维深化。如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者写自己对百草园的印象时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似乎”表示不能完全肯定,“确凿”则是完全肯定的语气,这不是有矛盾吗?“似乎”是因年代久,记忆有些模糊,因而语气不肯定,但是有一点是准确无疑的,百草园里只有些野草,别无他物,用成年人的眼光看,外人的眼光看,百草园断然不会有什么动人之处,只不过是平平常常的荒园,但对只有几岁的“我”来说,却是乐园,儿童的意趣所在,儿童的欢乐所在,表现鲁迅对百草园的热爱、怀念。
   
再者,可以在内容的含蓄处提问。教材中一些语言文字表面浅显,但含义深刻,表达含蓄,需要透过其表面所描写的现象,方能体会到它暗暗蕴含着本意,这些地方我们称之为含蓄处,教学到达此处时,就应该着力设问探究。如《驿路梨花》的结尾一句“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利花处处开。可设问:文章引用古诗,有何寓意?“处处开”是指梨花姑娘学习雷锋助人为乐之花处处开放,让人们从洁白的梨花去想象,含蕴极深,意味无穷。
    
还有,在课文的细节处提问也是一种好方法。文章的细节,像藏在绿叶丛中的花朵,扒开绿叶,显露花朵,则会色彩纷呈,别开生面,如《故乡》中有一段话:“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定规……”有位老师这么提问:“闰土的第六个孩子几岁了?”学生茫然,于是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下文作了交待、只有五岁,教师又问,“连五岁的孩子也要帮大人干活,这说明什么?”“第六个孩子也帮忙了”这几个字平平常常,深藏于字里行间,但是就是这几个字,使我们想象到旧中国劳动人民苦不堪言的悲惨画面。

由此看来,课堂提问作为常规教学的普遍方法和必要手段,仍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恰到好处的提问发挥着很好的桥梁作用,不仅能启迪学生智慧,培养其思维辨论能力的形成,而且能使师生真正互动起来,使课堂变得轻松、愉悦,还能带动语文知识由课内向课外延伸,使语文课堂向开放型、纵深型发展。

总之,课堂设计提问是教师的基本功之一,已故的叶圣陶先生讲过:“可否自始即不多讲,而以提问与指点代替多讲”。教师掌握了提问的艺术可给教学带来无尽的兴味,同时也能给学生带来思考上的快乐。“闭门推出窗前月”是我们在教学中的失败,“投石冲破水中天”才是我们孜孜以求的佳境。



  • 上一篇作文:
  • 下一篇作文: 没有了
  •  
     

    Copyright © 2005-2017 [全国优秀作文网] 中国 作文在线 Finish2005 All Rights Reserved
    www.YouXiuZuoWen.com 管理员 QQ:113391928 QQ群号:36308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