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
尘世一遭,一个人可取得的最高成就,并非功名有多大,或看财富有多少,而是将自己的精神提升至最高境界。——题记
苏轼是在苦难中完成了自己的一个人物,他用不可救药的乐天与始终如一的自持完善自己,实现自我,在俗世尘埃里妙笔生花,留下无数篇千古名作。正如董卿在中国诗词大会上提到苏轼时所说的评语——在最低的境遇,活出最高的境界。
他出生于书香门第,在身为文学家的父亲苏洵的影响下,博览群书,满腹经纶,18岁那年,他成家立业,娶了王弗为妻,又与弟弟苏辙一起进京赶考,那时的他,可谓是风华正茂,挥斥方遒,抱负远大,然而理想是丰满的,现实却总是骨感的,他保守的思想未得统治者青睐,“如蝇在台,吐之乃已”的性格也受到其他客员的排斥。
因此尽管苏轼用心入世,但永远不是遭受贬谪,就是走在被贬谪的路上。
38岁,“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与此事何难?”这是他的自我安慰,也是与弟弟的共勉。
四十不惑,仕途不顺,贤内助王弗离开他已有十个年头,回首往事种种,一句“千里孤坟,无处活凄凉,”道尽了他无限的心酸。
44岁,他因乌台诗案入狱,死里逃生,被贬黄州,日子坚辛,物质匮乏,捉襟见肘,但他过得照样活色生香,或许此时的他才更接近真实的自我。
知名之军,他迎仕途中短暂的春天,但盛名与怨恨同来,诬陷未果,却让苏轼深感厌倦,他渴望“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的淡雅生活,这不是逃避,而是“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的超然物外,是“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的宠辱不惊。他将自己苦难的一生浓缩了无比自嘲的两句诗“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僝州”。
苏州虎丘,那里有苏轼的足迹,他当年坐在那里,听鸟儿啁啾,看渔樵归来,望日升日落,这看似平平淡淡的美好背后,蕴藏着的却是大悲大痛后的领悟,青年丧妻,中年丧子,仕途不顺,重重打击之下,他只能让自然抚慰自己内心的创伤,一蓑烟雨任平生。
苏轼——以无生之感悟做有生之事业,以悲观之心境过乐观之生活。指导老师:周艳红
备注:本文荣获“文星杯”全国中小学生作文大赛高中组二等奖
Copyright © 2005-2019 [全国优秀作文网] 中国 作文在线 Finish2005 All Rights Reserved
www.YouXiuZuoWen.com 管理员 QQ:113391928 QQ群号:36308218